照料与生存资源的权衡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一般是问题导向的,多少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基本假设:“留守儿童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等。这是一种宏观视角。但首先要理解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然后才能回答留守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哪些对策是有效率的。
那么,在(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境况是否真的要比与父母同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差呢?留守儿童真的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吗?
2015年,来自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及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11名学者,在《Health Affairs》34卷第11期发表论文《中国留守儿童:父母外流对其健康、营养与学业的影响》。
2009-2013年,研究者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10省份14.1万个农村儿童样本。高样本容量令该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公共政策价值。研究设置了9个指标,来衡量非留守儿童群体(对照组)VS留守儿童群体(实验组)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为留守儿童。研究结果如下:
贫血率,这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27%。在身高与体重这两项指标上,农村非留守儿童得分均略低于留守儿童,经统计检验,对照组表现等同于或劣于实验组。土源性蠕虫感染率,非留守儿童(39%)要高于留守儿童(25%)。屈光不正率,非留守儿童(17%)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13%)。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不差于甚至优于非留守儿童。
初中辍学率,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19%。将数学、语文与英文成绩标准化,均值为0,标准差为1。那么,农村非留守儿童这三门功课的成绩(-0.015,-0.005,-0.180)均略低于留守儿童(0.018,0.040,0.030),经统计检验,对照组的学业状况等同于实验组。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
研究者还发现,在3-5岁阶段,农村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与体重指标及BMI均要显著低于留守儿童,不过到8-10岁阶段,这两个群体的差异就不显著了。
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是略优于至少不逊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的。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并非农村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儿童群体(注意,这绝非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非常令人满意)。
这是非常反直觉的,但却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家长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出去打工的。由此,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享受较少关爱照料为代价,享受了更多的生存资源。上述研究表明,外出打工的家长在赋予子女关爱照料与生存资源之进行的权衡(Tradeoff),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村儿童的福祉,因而是有效率的。
研究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比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年轻,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规模更大。前者意味着这些家长外出打工能取得更高的收入,后者意味着留守儿童能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看。
总体上,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从中也看出了注意力资源与公共政策资源分配的某种不公平与无效率。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媒体与学界的大量关注,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多种关爱政策,但上述研究表明,享受了与父母同住之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并不优于留守儿童,但显然媒体关注就少多了,成为一个几乎被媒体遗忘的边缘群体。
这一序列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方向是继续向前攀升而不是向后退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借用一句用滥了的话来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个方向就是后面将要阐释的赋予农民工市民权。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476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