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期待“绿色通道”
按照规定,在创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到期后,药厂可生产仿制药品,但需进行一致性评价等流程,合格后方可上市。仿制药的价格通常比创新药低很多,成为很多患者的替代选择。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很多罕见病患者来说,使用仿制型“孤儿药”也面临重重困难。这是因为药物的上市成本与其他常规药物没有太大差别,且仿制药的低药价也导致药品利润较低,难以覆盖上市成本,抑制了企业推动药物上市的意愿。
陶子是一名罕见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儿的母亲,长期以来,她都被曲折的买药之路所困扰。氢化可的松是当前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必需药物,在国内,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也生产可替代药物,但是只有20毫克剂量的产品。陶子介绍说:“这个病对于用药的剂量精准度要求很高,给小孩用药一般是5毫克剂量,20毫克的药品只能给成人用,如果用药不精准,会导致很大副作用。”而合适剂量的药物只能在国外购买。陶子表示,她曾和国外药企沟通,对方表示,因为药物利润太低,无法覆盖上市成本,因此不想进入中国市场。她只能从国外代购药物,这给陶子带来了很大的政策风险。
对此,记者联系了上药信谊药厂。上药信谊表示,如果公司获得5毫克或10毫克规格醋酸氢化可的松片的生产批文,且市场也有需求,公司也愿意适时组织生产,满足病人的临床需求。然而,要获得生产批文,药物的开发和审批周期较长,前期投入成本很大,如果市场很小,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营负担的问题。
同样的两难还体现在“老药新用”上。涛子是一名罕见病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主要服用的药物为仿制药西罗莫司。尽管疗效明显,但是西罗莫司的指定适应证并不包含结节性硬化症,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用药都需要通过医生申报的科研项目。此外,北京、深圳等地一些医院的专科门诊在通过伦理协会的试药备案后,也可以开药,但患者是以试药者的身份而非患者的身份用药,要跟医生签风险协议,这让患者的用药流程十分复杂繁琐。
“我们希望能够推进‘老药新用’,让更多患者能用上这个药,因为它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负担得起。”涛子告诉记者,尽管国内有4家药企在生产西罗莫司,却只有华北制药表达了配合意愿,其余的药企态度消极,“所以华北制药也有很大顾虑,因为假如它花了很大成本推动药物增加适应证以后,其他药企也都受益,而其他药企已经进入很多医院,市场占有率更高”。
障碍的一面是激励机制欠缺,另一面则是相关成本高昂。华北制药相关人士焦金平表示,根据当前的政策,要新增适应证,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审批时间,“企业需要负担药物费用、临床治疗费用等,从资金和时间上来讲,都需要很大的成本,算一下收支账,其他企业也就不会有太多积极性”。
按照有关规定,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往往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病例支持。由于罕见病往往缺少足够的病例,在罕见病药物进入市场前,医药公司会提交“临床试验豁免”或“样本量减少”的申请,但是需要每次注册新药都进行单独提交。赛诺菲集团交流传媒部祝家莹表示,当前的审批方式会大大增加药企的时间成本,“希望相关部门出台明确的法规,以明确的原则规定罕见病药品可以获得免临床,或直接借鉴国外数据,并优先进行审评,而不需每次单独申请”。
事实上,为推动“孤儿药”上市速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新药审批改革文件,提出针对罕见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用药给予加快审评、优先审评,但是实质效果并不明显。黄如方认为,首先是因为这些政策缺乏细则,相关部门如何执行并不明确。此外,我国罕见病用药和常规药物在同一审批渠道,缺少单独审批路径,审批效率也就无从提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429626.htm